入库案例|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3!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1!
自2025年1月至7月,我院3篇案例入选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1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1.《满足谁的需要?上海申通地铁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之路》
作者:唐宁玉、蒋国皎、陈驰茵
【案例编号】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 ESG-25-062
【案例摘要】
本案例回顾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申通地铁”)30年发展以来,利益相关者管理历经的变化。在第一阶段,申通地铁积极完成市政府的要求,满足乘客的出行诉求,对标行业组织的期望,赢得重要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在第二阶段,申通地铁从重建设变为重运营,从 单一线路转变为网络化管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升级诉求。在第三阶段,申通地铁提出“三个转型”,挖掘地铁网络对乘客、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通过建设运营超大规模网络、深入发展共治力量,主动服务利益相关者。进入超大规模网络阶段,申通地铁面对乘客提出的延时服务做出相关研究。延时服务对申通地铁的运营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挑战,要不要满足利益相关者高阶的需要呢?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类企业,申通地铁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呢?
2.《从全球工厂到文化共鸣:T公司跨文化团队的协同之旅》
作者:陈景秋、施峰
【案例编号】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 OB-25-026
【案例摘要】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挑战和疫情影响,T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周正东正在思考如何优化跨文化团队的沟通与协作,以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生产停滞,并确保订单按时交付。作为T公司全球唯一的制造中心,中国分公司不仅肩负着所有产品的生产和出货任务,还需要与北欧总部及日本、英国、美国等地的分公司频繁协调新产品开发、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然而,跨文化差异和疫情引发全球供应链紧张,使得冲突和摩擦在销售和研发环节尤为突出。尤其在华东地区疫情管控严格的背景下,部分供应商无法及时开工,导致原材料供应延误,而海外订单却激增,迫使中国分公司采购部门不得不疲于应付材料短缺问题,以保证工厂顺利生产。同时,北欧总部对研发材料规格的高标准和制造能力的严格要求,加剧了供应链中的压力。周正东必须审慎决策,以确保T公司能够在严峻的市场和供应链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3.《中华老字号企业上海制皂的守正创新之路》
作者:王良燕
【案例编号】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 MKT-25-066
【案例摘要】
本案例以中华老字号企业上海制皂为研究对象,讲述在品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企业紧紧围绕“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发展理念,通过“传承超越匠心焕新守正变革”12字方针,使得旗下的两个品牌蜂花檀香皂、上海药皂双双入选中华老字号名录。在产品传承与创新上,上海制皂坚守明星产品的核心配方,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在品牌建设上,上海制皂主动在销售渠道拓展、消费者群体沟通、营销方式创新等多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上海制皂已经成长为一个长青的老字号品牌。
本案例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本案例的研究对象为老字号品牌,其发展过程中如何完成产品的守正与创新是老字号企业的热点话题之一。其二,案例描述上海制皂作为老一辈人喜欢的皂类品牌,采用何种品牌策略进入Z时代消费者的心智。
案例链接:中华老字号企业上海制皂的守正创新之路
4. 《产业赋能,久久为功:海亮集团双引擎驱动的乡村振兴模式》
作者:王良燕
【案例编号】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MKT-1438
【案例摘要】
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本案例描述海亮集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秉承“既讲企业效益,更求社会功德”的企业发展理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海亮教育采用“授人以鱼”教育帮扶、“授人以渔”教育服务,打造乡村教育事业振兴共同体;明康汇基于“联农”全产业链架起“共富桥”,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多管齐下带领农业振兴,取得了累累硕果,打造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共同体。海亮集团采用“教育+农业”双引擎模式,实现教育、农业产业有机融合,并提升主营业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创新活力。本案例将详细阐述以智能制造为基础产业的海亮集团,是如何构建“既讲企业效益,更求社会功德”特色发展模式并贯彻落实;未来,海亮集团的发展模式又将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对中国民营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借鉴意义。
案例链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